第454章 三将归临许都,汉帝欲求还政
夏侯惇、夏侯渊、曹仁归途中一路打探许都局势。
三颗心恰似悬于弓弦,随传来的消息忽起忽落。
三人将阳平关交给于禁后,不能马上归往许都。
因为汉中南路,已被张鲁并封死,另外,大军兵败拔行,不能把烂摊子丢下说走就走。
长安亦有军政要务需要交接。
三人携兵抵达长安时,钟繇言及丞相遇害之事。
而后交割军政,理清防务,严令其死守关中;
及出潼关,已闻有丞相薨逝的消息暗传许都,三人心下骤紧,就怕许都出乱;
行至华阴,忽报许都叛乱迭起,三人心急如焚;
至弘农,竟闻叛乱已牵连太医与皇后,三人骤觉寒意彻骨。
宫廷生变,必是大乱之兆。
此时曹氏子弟又该如何应对?
此时此刻,于三人而言,立不立曹冲为嗣子似乎已不重要。
丞相能有子嗣于此乱局中活下来,以承续曹氏基业才是根本之要。
及抵洛阳,终得一丝喘息:
荀彧与二公子已着手平叛。
然未等心神稍定,行至登封,又闻二公子已将曹氏宗族尽护于府中。
彼时许都政局虽未全然安定,幸得荀彧与二公子合力支撑,未致酿成滔天巨祸。
而经此事由,三人心中又有了另外的看法。
曹仁首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。
“如此说来,许都能得保全,全赖二公子与荀先生之力。若二公子真能稳住许都乱局,我等又何必再提立七公子之事?”
夏侯惇与夏侯渊听罢,亦觉此言在理。
夏侯惇接口道:“皆是丞相之子,丞相既未留遗命,自当以能者居之。我等先前欲立七公子,一来念及丞相素爱此子,二来亦嘉其大智之才。如今见二公子临此危局,竟能力挽狂澜,未尝不是合适的嗣子人选。妙才以为如何?”
夏侯渊手抚长髯,沉吟道:“我亦同感。且待至许都,再观局势定夺不迟。”
三人俱无私心,皆以大局为重。
故而在立嗣问题上,看法也出奇的一致。
未至许都之时,三人亦都有了改扶立曹丕的念头。
……
而此刻,荀彧已无暇旁骛,全力去保障陛下身安。
他明白,吉平之死已给陛下带来太多担忧。
若再对国丈施之以刑威,必令陛下坠入更的深恐慌之中。
他没有降罪伏完,而是在得到伏完的书面保证后,将伏完暂且软囚于附院之中,予以锦衣玉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