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387章 1477天地本不全非人力所能为
始见记载,当时系指今江苏省淮阴县高堰村附近的一段淮河堤防,据传是东汉陈登创建,是两千多年的世界上最早的人工堤坝。
万历六年,潘季驯反复权衡,即便顶着工部的反对依旧坚持为综合解决黄河、淮河、运河交会地区的问题,创修洪泽湖水库而大修洪泽湖大堤。
黄河淤沙是最大的问题,也是工部始终无法解决的问题。
他提出的束水攻沙法虽然在工部试验中效果并不理想,但工部自己也提不出其他有效解决办法。
于是,明廷先是九卿会议,后又经过大朝会,召集朝中百余名官员商议,最后才勉强接受潘季驯的法子。
不用,朝廷除了继续修整沿河堤坝,其他什么都做不了。
接下来的局面当然就是重复当年,河堤修了溃,溃了修,官员只能祈求上天怜悯,别把堤坝冲垮。
修了,或许有效。
总之,就是死马当活马医。
因为黄沙淤积河床抬高,黄河水高涨,其水位高于洪泽湖水位,黄水倒灌入湖之事,极为常见。
刷沙治河根本不可能长期见效,这样一来,湖水入黄越来越困难,反而常被黄水倒灌。
惟有人为地提高湖水水位才能勉强地刷淤,就这样,潘季驯所筑的高家堰在一代又一代河臣们的努力下不断地加高加固。
本来,即使蓄积全部清水已不可能把泥沙全部冲走,而有些河员对清水的分流,更加剧了泥沙的沉积。
反正才几年的时间,高家堰都在不断加高,为的就是洪泽湖水位高于黄河,既避免黄河倒灌带来泥沙淤积湖底抬高水位,又有余力以清刷黄。
洪泽湖,也就这样人为的被制造成和黄河一样的地上悬湖。
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黄河水患,反倒又给朝廷出了一道难题。
洪泽湖要保,旁边就是皇祖陵。
以淮安官员的尿性,洪泽湖一旦有险,毫无疑问他们一定会人为掘开洪泽湖大堤,在皇祖陵相反方向放水,避免祖陵受到洪水侵袭。
死了百姓,他们可能被抨击,或被弹劾,罢官去职,但皇祖陵有失,怕就是掉脑袋的大事儿。
其实御史不是没有因此反复弹劾,但还是那话,朝廷没有其他办法,只能是选择试错。
其中,或许上天早就注定,黄河只有改道才是最稳妥的解决办法。
至少一次改道,能够稳定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至于水患频发。
但此法凶险在于水势无情,很难厘清新水道。
一旦泛滥,周边犹如泽泊,不知道多少人家会因此家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