返回

大城时代

首页

第24章 出风头

亮明自己的能力。

“《秦湾晚报》您看了吗?”刘兴华笑道,“岳文在上面。”

“噢?”霍达配合着绽开满脸的皱纹,他拿起内线电话,不过一分钟,何厚华就拿着报纸走了进来。

“这是——岳文?”霍达嘴角绽开笑意,手指头却在报纸上点动着。

“是岳文!”刘兴华道,“好好的局长,搞什么现场求婚,太出格了!”他看看霍达,“把心思用在工作上,及早把农村公路建设资金解决才是正理。”

霍达看看他,“这是两码事,年轻嘛,有年轻人的心思,我们不懂,……他耽误工作了?”

“这倒没有,”刘兴华嗫嚅道,“就是那天他在常委会上不是大讲特讲资金的问题吗,现在,向上争取的这一块,一直没有被市交通局采纳,区财政的资金也没完全到位,社会和企业捐款杯水车薪,解决不了问题……小城镇经营是细水长流的水磨功夫,一时看不到效果……街道也在观望,都想朝上面要钱,自己少补贴点,都有各人的小算盘。”

霍达认真听着,刘兴华说的是实情。

到了霍达这个位子,基层干部的心理,基层的工作状态,他早摸得一清二楚,这就是一位领导的宝贵财富。

首先是配套资金缺口大,国家和省里的补贴不是那么好拿的,你必须有相应的资金配套,结合现行物价水平,县道公路的工程造价为33万元/公里,乡道为28万元/公里,村道为18万元/公里,除去国家、省“以奖代补”资金外,需县、乡财政自筹配套资金七千多万元。

再就是自筹资金难到位。农村公路建设所需配套资金不允许向村民强行摊派,只能按“一事一议”的原则办,但“一事一议”所筹集的资金全部用于通村公路建设也只能是“杯水车薪”。

“等靠要”思想也是农村公路建设的痼疾,街道和村里看到上级对农村公路建设越来越重视,一定程度上产生了依赖思想,认为修路是上边的事,上级会投资建设,他们就失去了积极性。

再设身处地想一想,区里向市财政局争取资金,不也是一样吗?财政局的黄照东卡得非常细,资金都不是一次性拨付到位,这不是刁难,却是负责任的表现。

他分析着,刘兴华好象对黄照东并没有意见,他是在说岳文。

但霍达也知道,外面已有风声传进他的耳朵里,刘兴华现在喝多了,一直在外面说岳文的坏话,开发区人讲,“臭轰”他。

“现在不是各条路都开工了吗?”霍达慢条斯理道,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,能做到这一点,着实难

上一页 章节目录 下一页